他山之石
天津市第五十五中学王杰校长谈生态型教育
发布者: 督导室日期: 2012-04-13

我是天津市第五十五中学校长王杰, 2009年成为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首批学员,在近三年的学习实践中,奠基工程使我开阔了视野,丰富了思想,形成了对教育的一些新的思考和认识,提出生态型教育的办学理念。

我之所以提出生态型教育,是缘于以下思考:

从教育的本质来看,教育是培养人的专门活动,要以人的生命成长为起点和终极关怀。回到现实,我们发现,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,但是,在我们很多学校,教育生态失衡的问题依然存在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:一是,过于注重物质建设,人文内涵挖掘不足,形成了物质与精神的失衡。师生们虽然享受着优质的教育资源,但精神境界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;二是,智育依然高于一切,德智体美各育呈现结构性失衡。三是,课堂教学低效,新课程改革要求与教师的教育观念及行为跟进之间存在失衡。

我认为,要解决教育生态失衡的问题,就要坚持教育的生态取向,实施生态型教育。生态型教育主张把教育活动看作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,遵循教育教学规律,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,尊重个体差异,最大限度挖掘学生潜能,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。

生态型教育具有鲜明的特点,具体表现为:

一是,自然性。顺木之天,以致其性是树木的大道,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是树人的至理。生态型教育强调以尊重和敬畏生命主体为起点,顺应人的自然本性,挖掘人自身所蕴藏的潜能。

二是,多样性。万众生态,丰富多样,不拘一格。生态型教育充分关照人的发展的差异性,做到因材施教。

三是,整体性。每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发展都应该是完整的、全面的。生态型教育坚持以教育的完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。

四是,和谐性。和谐是时代的强音,和谐是一种境界。生态型教育追求各要素、结构和功能的和谐,以教育自身的和谐促进个体和组织和谐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进步。

在学校工作中,我们以生态型教育为指导,进行了一些探索。下面我从四方面汇报我们的做法和体会:

一、生态型教育:让校园生态成为学生精神的乐园

让校园生态成为学生精神的乐园,就是要营造人与自然、人与人和谐共生,有益于学生精神成长的校园生态环境。

(一)以生态理念布置校园环境

我校的校园环境布置具有三个特点:一是,每一个主题内容都是师生共同参与研究设计的,不仅调动了师生热爱学校、钻研学科知识的积极性,同时也张扬了师生的个性,激发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;二是,校园环境布置的每一个主题都作为校本课程内容,是每一个新生入校的必修课,体现校园的生态育人功能;三是,校园环境布置力求做到让校园的每一处景观都能体现教育力量,体现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。

(二)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

我们在教师中大力倡导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的生态型教育理念,要求教师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,每个教师承包几个学生,义务为学生补课,并制定厚爱学困生等相关制度。我们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,组织全校性的生评教问卷调查,以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,及时改进我们的工作。

(三)培养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、归属感

让学生在校园中体验民主的生活是我们不懈的追求。我们倡导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学校管理。例如,对学生的各项管理制度,由过去的学校制定制度改变为学生民主决策制度,充分尊重、信任、依靠学生的智慧,让他们在研究中达成共识,在参与中自然接受,在执行中内化为自觉的行动,使学生真正成为自我管理的主人。

二、生态型教育:让德育生态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

生态型教育关注学生的道德发展。我们提出让道德的生命自主成长的生态型德育观,整体构建三大德育生态圈。

一是,构建学校德育生态圈

我们遵循生态型教育的理念,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:遵循系统性原则,将不同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连贯起来,实现德育目标的系列化;遵循整体性原则,统整学校德育主题教育活动、学科德育和学科教学,实现德育内容的整合化;遵循差异性原则,为不同的学生提供施展个性才华和主动发展的机会,实现德育方式的多样化。

二是,构建学校、家庭、社区三位一体德育生态圈

我们注重用大德育观构建三结合的德育工作网络。开办家长学校,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;建立校级、年级、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,增强家校的教育合力;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,让社区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新课堂

三是,构建网络德育生态圈

网络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延伸。结合学生实际,注重普及网络法律知识,规范学生上网行为。全校每个班级都开通了班级博客,建立了“QQ”群,让家长、老师随时了解学生在学校和家里的情况,增进了老师、学生、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。

三、生态型教育:让课堂生态焕发学生生命的活力

生态型课堂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理想场所。我校以生态型课堂的研究与实践作为校本课题,通过专家讲座、专题学习、参观学访、课程开发、同课异构、技能比赛、听课评课等活动,为教师们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,让教师在学习实践中,努力构建生态型课堂,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。我们的做法是:

(一)制定差异性的教学目标

在教学目标设计上,教师们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设定不同的目标要求,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取不同的知识养料和能力的提升。从教学目标的设定到知识内容的讲授,从作业布置到考试测验,从课堂提问到课下辅导都有层次性,真正做到尊重差异,因材施教,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得到发展。

(二)设置开放性的教学内容

一是,课程的开放性。在学校多种多样的校本课程中,最受学生欢迎的是《环境教育》《国际象棋》《书法》等课程,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,启迪了智慧,发挥了特长。

二是,学习空间的开放性,我们组织学生走进军营、走进田野、走进厂房、走进社区,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,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人生体验。

三是,学习成果的开放性。学生的学习成果不仅表现在教材中的习题作业,而且还通过海报设计、学具制作、调查报告、论文征集、演讲比赛、课本剧演出等多种形式得以体现,拓宽了学生展示学识和才华的舞台。

(三)选择多样性的教学策略

教师们以备课组为单位认真研究适合本学科、本年级学生的有效教学策略,学案导学,自主探究模块教学信息技术整合等多种教学策略应运而生,实现了教师、学生、文本之间多维互动和动态生成,使师生的学科素养和生命质量得以整体提升。

生态型课堂教学的实施,使学校教学成绩显著提高,2010年我校在全区毕业班工作推动会和总结会上两次做经验介绍,并获得初高中毕业年级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优秀奖。

四、生态型教育:让集体生态引领学生走向成功

个体的发展总是在特定的集体中发展起来的。凝聚集体的力量,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,是个体发展的重要保障。学生只有长期在这种和谐的集体氛围中熏陶,才能获得走向成功的持久动力。

(一)以柔性管理为根本建设高效管理团队

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不管。柔性管理主张在尊重人格独立与个人尊严的前提下,在增强个体对组织的向心力、凝聚力和归属感的基础上,实行分权化管理,最终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。我校各职能部门分工明确,负责人被充分赋权,他们在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中,尽情施展自己的管理才能。学校各处室形成分工不分家,相互配合,积极合作的高效管理团队。

(二)以团队意识为主旨建设和谐教师团队

我们在教师中大力倡导共生共荣、和谐发展的团队意识,注重培养教师的团队精神。例如:本学期,学校举办全体教师使用电子白板过关考试,我们采取以备课组为单位集体过关,目的就是让教师相互学习、相互激励,增强团队意识。为了全组的集体荣誉,教师们积极性很高,全校教师考试全部通过,提前完成了任务。

(三)以合作精神为要义建设充满生机活力的班集体

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,他们多以自我为中心、集体意识淡薄,学生之间充满了各种竞争,我们的教育应该警醒: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刻不容缓。

合作是比竞争更为可贵的品质,学生只有养成合作精神,才能在学习中互相帮助、共同进步,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。我们通过班级五项评比,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;通过成立班内的互助小组,建立学生之间互相帮助的常态机制;通过开展合作性学习,培养学生合作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,建设充满生机活力的班集体。

用生态型教育的理念统领学校工作,促进学校内涵发展,我们的探索仅仅是开始,要做的事情还很多,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努力,不妥之处恳请专家和同仁批评指正。

2006 © 版权所有 虹口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